楚天都市報訊 圖為:吳女士向劉婆婆表達謝意 記者程銘攝
  幾天前,家住江岸區德才里的吳女士提著一隻裝滿土雞蛋的紙箱,送給了樓上的鄰居劉婆婆,以感謝她在年邁姑媽忘帶鑰匙外出期間的細心照顧。平日里,這位熱心的婆婆還時常提醒他們註意關好門窗,見面也是笑意盈盈,讓吳女士心存感激。
  記者採訪發現,當天吳太婆進不了門,獨自在街頭轉悠了很久,但她並沒有想到向鄰居求助。不過,附近的街坊紛紛對記者表示,要是他們瞭解情況,一定都會樂意幫助吳太婆。
  遇到困難時,你會不會向鄰居求助?現今的鄰裡關係有多遠?本報記者日前在街頭進行了隨機調查採訪,過半受訪者認為,只要鄰居求助,自己肯定會提供幫助,但實際上,表示遇到困難會主動向鄰居求助的市民卻只有11%。
  【鄰裡故事】
  外出太婆忘帶鑰匙急得滿街轉
  有鄰居端來板凳買來點心 有的表示“可以敲開我家門”
  50個碼得整整齊齊的土雞蛋,是吳女士從紅安老家精心挑選的一份特殊禮物。幾天前,她將姑媽吳太婆送回老家,回城前特意收集了親戚家中最新鮮的土雞蛋,放進一隻裝滿稻穀殼的紙箱帶回了武漢。
  “這都是自家養的土雞下的蛋,是份心意”,這箱雞蛋是她為熱心鄰居劉婆婆準備的,以感謝前不久劉婆婆對姑媽的照顧。
  吳女士與丈夫樊先生住在江岸區德才里,在漢口球場街開了一家建材店。去年冬天,吳女士的姑媽、76歲的吳太婆生了一場病,因其膝下並無子女,吳女士便將姑媽從老家接來武漢看病、照顧。由於吳太婆有輕微的老年痴獃症,她與丈夫中午就會回家一趟為姑媽送飯,時不時還會打電話回家問問情況。
  今年2月的一天,吳太婆獨自外出,卻忘記了帶鑰匙。在發現進不了家門後,太婆來到大街上,滿街央人幫她開鎖,路人不明就里紛紛避開。家住吳女士樓上的劉婆婆那時正巧路過,急忙上前詢問。吳太婆一邊講,一邊比劃,原來,她下樓買東西,卻忘了拿鑰匙,被關在家門外。劉婆婆想到馬上打電話給吳女士,但吳太婆卻無法記全侄女的電話號碼。
  劉婆婆一路小跑,趕到社區警務室詢問,但工作人員發現未登記吳女士的信息。看著吳太婆茫然無措地坐在樓下,劉婆婆擔心她走失,便端來小凳,扶著太婆坐下,與她聊起天來。吳太婆喊“餓了”,劉婆婆就買來麵包讓她吃。等了兩個多小時後,吳女士夫婦終於回家了。
  吳女士說,那天下午,她給家中打過幾次電話,卻沒人接,由於擔心姑媽,立刻與丈夫趕回家裡。當看到樓上的劉婆婆帶著姑媽坐在門口,那顆懸著的心總算放下了。
  吳女士記得,他們2008年剛搬來時,劉婆婆便提醒他們,關好門窗,小心小偷,“當時覺得這個婆婆人蠻好”。平日里很少和鄰居打招呼的他們,遇到劉婆婆也常常回以笑臉。那天后,劉婆婆提出,吳女士夫婦倆將號碼留給她,“要是以後看到太婆怎麼了,好儘快通知你們”。如今,吳女士的電話號碼還記在劉婆婆家的掛歷上。
  而記者採訪時,吳太婆的隔壁鄰居周爹爹也表示,太婆當時其實不用那麼無助,要是敲開了他家的門,他也一定會留她在家等回親人。
  病重孤寡老人臨終擔心身後事
  與街坊鄰居交往甚少 害怕去世後無人知曉
  袁永瑄老人去世時69歲,是位獨居老人。今年清明節前兩周,老人走了,最後一次去醫院搶救前,老人找到社區書記胡黎華。胡黎華有幾分心酸:“他悄悄跟我說,怕一個人死在屋裡,沒人管。”
  袁永瑄的妻子早年與他離婚後嫁到臺灣,他們的獨生子也因車禍去世,他便開始了獨自一人的生活。大約5年前,老人離開了原籍地,來到花樓社區中央榮御一期租住。因為患有哮喘病,不常出門活動,加上一期新房租戶也多,這位老人在新社區幾乎沒有熟人。
  今年春節過後,社區群乾對轄區老人定期上門問候時,發現老人身體狀況急轉直下,送去醫院,診斷為嚴重的慢阻肺。緊接著,老人的病情惡化,他開始出現全身水腫的併發症,因為躺下後呼吸不暢,只能終日裹著被子在沙發上坐著。
  老人就是在這個時候對胡黎華說,擔心一個人死在家裡了,他說曾經看過這樣的新聞,說是有獨居老人死在家裡許多天后才被人發現。胡黎華說,當時聽到老人說這些,心裡蠻酸,安慰說:“這年頭癌症都能治,這點小病算什麼。”
  老人很少與鄰居交往,更不要說遇到困難求助,他自己是租戶,總覺得融入不了這個街坊圈子。他家客廳最顯眼的位置,擺著兒子和前妻的照片。“他還是怕孤單”,社區安保隊吳明健隊長說。令人欣慰的是,老人走的時候,社區工作人員一直守在身邊。
  【問卷調查】
  遇到困難,你首先會想到誰?你希望鄰裡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係?記者兵分數路在街頭展開了調查,共收回有效問卷720份。
  鄰裡很少交往12%
  根本沒有交往12%
  “點頭問好”50%
  70%希望睦鄰互助
  11%主動尋求幫助
  40%受訪者只和3戶以下的鄰居打過招呼
  逾七成受訪者鄰裡交往止步於點頭問好
  調查中,表示和鄰居很少交往和根本沒有交往的市民,分別占12%。選擇“點頭問好”作為交往方式的則高達50%。這意味著,74%的鄰居關係止步於“點頭之交”。這些人不乏在小區住了十多年甚至數十年的老居民。
  而有去鄰居家串門經歷的居民占19%,更進一步能幫忙照看家的只有6%。選擇“其他”交往方式的有約1%,其中有人註明瞭通過網絡與鄰居交往。
  江小姐在武昌水陸街居住了13年,經歷了她的整個高中到大學,再到工作、結婚階段,但是到現在為止,她都和鄰居不太熟。在樓道里,遇見了和善的面孔便乖巧地笑一下,若是對方沒有想打招呼,她也就低頭走過了。
  像江小姐這樣與鄰居不遠不近的相處態度,代表了大多數人。在另一個選項中,認為自己的鄰裡關係“一般”的占到65%,只有27%的受訪者認為鄰裡關係“融洽”,還有8%表示鄰裡關係“不好”。近四成受訪者,只和3戶以下的鄰居打過招呼。
  七成人希望睦鄰互助 但僅一成願向鄰居求助
  調查中,對於“您希望的鄰裡關係是什麼”的問題,70%的居民都希望鄰裡之間應該保持聯繫,平時營造和睦相處、互幫互助的氛圍。但實際上,在回答“遇到困難時,您是否會向鄰居請求幫忙”的問題時,只有11%的受訪者選擇了會主動向鄰居求助。
  武昌和安街的尹先生在小區居住了近10年。前不久,尹先生髮現家中的天花板上有水跡,懷疑樓上漏水,但他並未找鄰居,而是直接找到居委會。記者調查發現,在遇到困難後,大部分居民寧願選擇找物業、居委會等,“曲折”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,也不願直接走進鄰居家中。
  那麼,對於“鄰居們的求助,您是什麼態度”,過半受訪者稱,只要鄰居求助,自己肯定會提供幫助。
  【記者走訪】
  老社區居民親如家人 新社區鄰居鮮有交流
  老舊小區 上下住戶基本相熟
  左桂芳女士在華中社區住了大半輩子,左鄰右舍熟得跟自家人似的。她家的備用鑰匙就常年放在對門汪女士家。“我家的門總是會自己關,乾脆就放把鑰匙在隔壁,方便又省心。”左桂芳所在的華中社區是個地道的老社區,所有樓棟建於1996年以前,“住了這麼多年,對方什麼性格,什麼品行,還不瞭解?有什麼不放心的呢?”
  轄區貫中里更是有80多年曆史,裡面不少住戶打小就認識,天氣好的時候,老人都聚在小巷子里曬太陽,摘菜、打毛衣、聊天,小朋友則可以在巷子里奔跑玩耍,不用擔心會走丟,一條巷子的老人都是他們的爺爺奶奶。
  新型小區 大小事情都找物業
  4年前,黃女士從積玉橋搬到水岸星城,由於忙於工作,她與鄰居基本上沒有交流。自家樓上的住戶,是黃女士唯一能叫得出名字的鄰居。
  去年下半年,樓上住戶敲開了黃女士的家門,想查看自家的彎管是否堵塞。兩人自此互相結識,但交流也並不多。
  黃女士說,小區有正規的物業,生活中的大小事情,基本上可以找物業協調解決,認不認識鄰居,對生活沒有什麼影響。
  搬家19年 想起的還是老鄰居
  陳女士的家住漢陽北城巷,1995年因房屋拆遷還建至此。居住19年,年過六旬的陳女士也只跟一家鄰居較為熟識,而她跟這名鄰居熟悉的原因,是兩家共用一個陽臺,陳女士得經過鄰居家門口才能回到自己家。
  陳女士很無奈:“搬家之後,鄰裡之間互相比較提防,彼此碰到點個頭就算不錯了。”她很懷念小時候的鄰裡關係,她們那時住在漢陽鐘家村一棟五層樓里,大家經濟條件不好,恰恰是這樣,反而讓鄰裡之間更加團結。在她印象中,每逢誰家有個紅白喜事,家家戶戶必須要捧場。誰家包個餃子、蒸個饅頭了,也要給大伙分一分。那時的街坊都是互相攙扶著、幫襯著過日子,感覺跟一家人似的。
  後來房子拆了,陳女士一家搬到北城巷。提到鄰裡關係,她最先想到的還是老鄰居們。
  【回音壁】
  你與鄰居交往多嗎?你認為影響鄰裡關係的原因有哪些?對於如何與街坊們相處,你有什麼看法和建議,請告訴我們,聯繫方式:電話027-88567296,027-88567303。
  記者李慶 李菡 李力力 劉晨瑋 實習生張曉強 餘聰 王景康 劉興璀
  (原標題:別讓鄰居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b30jbeip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